心理健康

經歷重大喪失後毫無感覺,你很可能不是堅強,而是解離

Lucy Wang
Lucy Wang

解離的本質與表現

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那種在面對重大喪失,像分手、親人離世這種情況毫無感覺的人,可能不是堅強,而是解離。在精神分析中,解離是一種防衛機制。這是一種類似站在上帝視角觀察自己的經驗──我不再是我,而是抽離到第三視角的旁觀者。

親人離世

例如,在你失戀的時候,明明你失去了生命中曾經無比重要的一個人,但你卻感受不到那種強烈的不捨。你發現自己像個沒事人一樣,內心波瀾不驚。在觀察自己時,你會對自己的冷靜感到詬異,甚至會想,自己是不是應該表現出痛苦才對。還有一些人在體驗解離時,會發現自己的思考感覺變得遲鈍,記憶力變差,甚至對周遭環境的感知會變得不真實。

大部分人會將這種解離的狀態歸因於自己內心夠強大,或是說明「我早就不愛對方了」。但事實上,解離是堅強的反面,它是一種自我保護,是建立在我承認自己無法面對痛苦、無法直視結局這個底層假設上的。因此,解離的本質注定是脆弱的,披著堅強的外殼。

解離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1 不充分的哀悼

解離又會怎麼潛在地影響我們的生活呢?我可以從兩點來進行回答。首先,解離是一種不充分的哀悼。在解離狀態下,我們對情緒的策略不是疏通,而是阻斷。

還是拿失戀來舉例。分手後,我們本來會體驗一種很強的喪失感,這種感覺太不好受了。於是在解離當中,我們主動和自己的內心畫出了一定距離,避免讓自己體驗過載的痛苦。這有好處。在創傷階段,它可以幫助我們維持日常功能,例如工作、社交活動。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痛苦的情緒已經被解決了,我們只是推遲了對失去的哀悼。這種不及時、不充分的哀悼會讓我們無法深入自己的感受當中。

當我們把失戀帶來的不捨、憤怒、孤獨、自責統統隔絕開的同時,也就把內心的柔軟、對自我的反思、對人和關係新的理解通通都拋棄了。這樣的後果就是,我們很容易在未來的關係中重複相同的模式,重複相同的困境。因為我們從未在失戀的痛苦中深刻地關注自己、檢視自己,每一次的哀悼都是不充分的,都是自我蒙蔽的。

2 現實檢驗能力的喪失

而解離帶來的另一個危險是會讓我們逐漸失去現實檢驗的能力。當你開始擅長解離,你會忍不住想,如果每一次我都可以透過把自己抽離出來成功地避免痛苦,那麼我為什麼還要冒著風險去直視現實呢?

解離是一種極易讓人上癮的自我防禦,它會讓人活在自己的想像世界。因此你會發現,那些受創傷總是能保持毫無波瀾的人,往往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在人際互動中也會很容易迷失在自己的話語裡,缺乏對他人的關注和回應。看待感情往往也有著過度理想化的情結。他們的感情中很難有真正的相互理解、彼此溫暖,大多都是由一時的熱烈和激情驅動的。感情就像煙火般炸裂開,又急速地陷入到黑暗裡。然後他們會若無其事地踏入下一段感情,像一個設定程式的機器一樣開啟下一段關係。

解離的警示與選擇

解離就像我們大腦給自己開的一種抗憂鬱藥,吃完之後讓人飄飄然,覺得一切痛苦和煩惱都煙消雲散了。可是藥效一定是有時限的,每一次再度清醒的時候,你都可以嘗試提醒自己:接下來,你是選擇繼續吃藥自我麻痺,還是勇敢地正視自己的生活?

下一篇文章

表面上脾氣很好的伴侶,往往更容易分手

Newsletter

掌握健康生活,從這裡開始

從健康飲食到運動計劃,從護膚技巧到心理調適,我們每週為您精選最實用的內容,幫助您輕鬆解決健康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我們尊重您的隱私,承諾不會向您發送垃圾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