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熬夜的真相
年輕人長期熬夜的原因,並不是喜歡晚睡,而是捨不得睡。只有夜晚,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時間。這背後折射的底層心理邏輯是:你大部分的生活內容可能是被迫選擇。你會為了生存而加班到晚上11點;為了父母的期盼,咬牙努力學習、提升自己、存錢。但你唯獨不會由內而外尊重自己的感受。
你不舒服了,想休息,但想到全勤,還是勸自己忍一忍。你對伴侶不滿了,想說出來,又害怕影響感情,總想著等穩定一點再好好談一談,最後還是自己吞下委屈。心理學上把這稱之為“活在準備狀態裡”,是自我與現實隔離的表現。也就是說,你的潛意識裡認定當下的時間是為將來做準備的。
壓抑的需求與長遠的代價
你的慾望和需求並沒有因為壓抑就消失。它們變成了一種心理安慰劑,讓你在短時間內無視於自身的情緒,並繼續奔著目標前進。長遠來看,你期盼的未來很可能兌現不了。因為長期的自我犧牲培養的不是「我配享受更好生活」的信念,而是持續的不配得感、自我否定,以及不敢嘗試新體驗的恐懼。
最直覺的表現就是:當你真的有機會和自己獨處時,你反而不知道做什麼才能開心起來,只會機械地刷著短片。當你的伴侶願意坐下來聽你傾訴時,你反而不知道要說什麼、怎麼說,只會衝對方發洩莫名的脾氣。

忠於自我,活在當下
所以我很喜歡一句話:「人生從來沒有預言,你的每一秒都是現場直播。」生命的鮮活就在於忠於自己的感受。想要堅持的愛好,再費勁也要去做;想要愛的人,再患得患失也要親自去爭取一個答案。這些即時的自我滿足、自我負責的體驗,就是你度過漫長人生的最好養分。
所以,如果你也強迫性地對不良習慣上癮,例如長期熬夜、暴飲暴食、情緒性消費,那你一定要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
敘事療法:把自己當成電影主角
敘事療法中有一個很有趣的視角,就是試著把自己當成一部電影的主角。想像一下,此時此刻的你,假如被拍進一個電影畫面當中,它會是什麼樣的?也許你正坐在工位上喝著咖啡瀏覽各種訊息,也許你正坐在地鐵上,滿臉疲憊地刷著手機。
當你試著進一步想像別人看到這個電影畫面時,他會如何看待你的行為,如何感受你的感受。這時候,你又希望這個畫面有哪些改變呢?也許想到這裡,你會有一些奇妙的體驗。這是心理學中第三視角下的自我觀察,你貼近自己作為一個角色的經驗。而生活此時就像是一場電影,你的心裡會有一個強烈的聲音在說:“我在創作自己的人生電影。”
電影感的生活哲學
電影是沒有辦法只看結尾的,它的每一格都有意義。電影是一種當下的體驗,所以電影感的視角其實是把生活中的每個片段都映射到電影畫面中。這會讓你更容易對生活產生興趣和投入感,你不會下意識地敷衍生性生活。例如,你會願意為自己的工位適當裝飾一些盆栽,因為它可以彰顯出你是一個怎樣的性格的角色。你還會願意和朋友們一起做一些看起來很幼稚卻充滿儀式感的事情。
當你學會了享受“活在電影裡”,你才會真正懂得聚焦在此時此刻的內心,體驗創作人生。電影其實就是人對內心憧憬的具象化呈現。
具體化你的理想生活
可能你嚮往一種工作狂的狀態,那你就可以把它具象化成每天醒來的一杯咖啡。也許你嚮往生活的安逸和鬆弛,你就可以把它具象化成一隻慵懶的小貓,或者一個可以把你全部包裹起來的沙發。盡可能去想像一個具體的場景、一個清晰的動作和細節,然後在當下的生活中實現它們。
這時候,你會發現,自己能做的是把今天打造成一輩子都可以過的樣子。不只因為你值得過好今天,更重要的是,你能體驗到的也只有今天。幸福不是明天才來,幸福現在就在你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