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通報,最近因氣候變遷、蜜源變少等原因,巴基斯坦的養蜂人不得不長途遷徙,但蜂蜜產量仍持續下降。去年11月,又有媒體記者通報,在義大利由於氣候異常,養蜂產業也受到衝擊。也許你會覺得這沒啥太大影響,以後少吃蜂蜜不就得了?這事還真沒這麼簡單。

蜜源植物
一些數量多、分佈廣、花期長、分泌花蜜量多的植物稱為蜜源植物。中國有四分之一的農作物、經濟作物和綠肥作物都是蜜源植物。例如,糧食作物中的蕎麥,油料作物中的油菜、向日葵、芝麻等;纖維作物中的棉花;豆科牧草和綠肥植物中的紫花苜蓿、草木犀、紫雲英、苕子;果樹中的柑橘、椰棗、荔枝、龍眼、枇杷;還有大家常吃的樹。當然,也包括美麗的薰衣草。這些都是蜂群週期性飼養的主要來源。
你可能會問,現在不是都用人工授粉嗎?確實,對於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為了提高產量,目前的確需要增加人工授粉,例如櫻桃、梨子、蘋果等。但如果用小刷子一朵一朵地刷花,成本太高。例如紫花苜蓿,這是牛羊的優質飼料,如果一大片全靠人工授粉,小牛小羊還吃得起嗎?即便是高經濟價值的作物,例如櫻桃,科學家之前做過實驗,比較相同面積櫻桃的淨收益,發現蜜蜂授粉的效果優於人工授粉,也優於自然授粉,因為自然授粉等於啥也不管。

蜜蜂數量減少的原因
那麼,蜜蜂數量真的在減少嗎?原因是什麼?首先,極端天氣頻繁是影響蜜蜂數量的重要原因。極端天氣意味著冷的時候可能更冷,熱的時候可能更乾、更熱;或者該冷的時候變暖,該暖的時候突然倒春寒。我們人冷了可以加衣服,熱了可以開空調,但蜜蜂不能。春天本應春暖花開,卻突然降溫變冷,會導致蜂后減少產卵,蜂群規模縮小。有時蜂后甚至會完全停止產卵。此外,露天的農作物和植物也不能“開空調”,氣候變遷引發的連鎖反應也會影響植物生長週期。
春天變短了,花期變短了,野生蜜蜂的食物就會減少。家養蜂的蜂農必須長途追尋蜜源,頻繁轉場。長期運輸不僅增加了成本,還可能導致蜂群產生壓力反應。除此之外,農藥濫用也是關鍵因素。農藥致死蜜蜂的方式有多種:一是直接殺死蜜蜂;二是導致蜜蜂神經混亂而死;三是改變蜜蜂的行為方式,使它們找不到食物或難以躲避天敵而死。
中國在蜜蜂保護方面的努力
2016年,中國頒布並實施了《農藥登記環境風險評估指南》第四部分-蜜蜂,確保在中國登記使用的農藥品種對蜜蜂的風險評估有據可依。然而,風險評估是一方面,如何科學施藥、開發出更有效率且對蜜蜂低毒性甚至無毒的農藥才是關鍵。在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中國三農報道訪問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宋寶安。他介紹了一種全新結構的創製品種,解決了蜜蜂毒性問題。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其毒性僅為十分之一。中國科學院研發的中國首個RNA農藥產品登記資料已通過上海市農藥檢定所初審,並報送農業農村部終審。這款農藥利用AI智慧演算法平台,建構了有效標靶資源資料庫,精準靶向殺滅目標病毒,對人類和生態系統幾乎沒有負面影響。

近年來,如何更生態友善地保護蜜蜂已成為我國農藥研究領域的重點議題。
再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之前因西方蜜蜂、義大利蜂等外來蜜蜂威脅生存的本土中華蜜蜂,從2008年國家在黑龍江等五省份建立保護區至今,族群數量已增長約三倍,達到約980萬群。所以,有人說沒有蜜蜂我們將無飯可吃,這種說法或許有些悲觀,但保護好小蜜蜂,農戶的確可以賺得更多,寶寶們也可以以更實惠的價格吃到更多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