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長期不被回應:孩子「冷漠」性格的形成之路

Peter Zhao
Peter Zhao

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容易養出冷漠的孩子?當教養者對孩子長期無回應時,孩子就容易養成冷漠的個性。這個理論由英國心理學家鮑比提出。如何解釋呢?我們可以從一個實驗說起。

靜止臉實驗與心理需求的變化

1975年,愛德華·特羅尼克設計了一個實驗,稱為「靜止臉實驗」。實驗開始時,母親與嬰兒玩耍,互動過程自然,親子雙方都很愉快。隨後,實驗條件改變:母親被要求突然切換成面無表情的狀態,不論嬰兒做出何種行為都不給予回應。此時,研究人員觀察到嬰兒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明顯變化。

靜止臉實驗

第一個階段發生在短短幾分鐘內。原本開心的嬰兒開始感到疑惑,並試著透過一些行動試探母親,例如笑得更大聲,或舉起雙手試圖喚起母親的回應。然而,當持續得不到回饋時,嬰兒進入第二個階段,表現出明顯的焦慮反應,例如開始吸吮手指,有的嬰兒甚至崩潰大哭、大鬧。最後,在依然得不到回應的情況下,第三個階段中,嬰兒出現退縮行為,轉過頭不去看母親,眼神呆滯,陷入長時間無助的沉默。這三個階段直觀地揭示了人類心理需求的改變。

冷漠的後天形成

除了極少數反社會人格外,很少人天生冷漠。孩子對親密關係的渴望,尤其是與父母之間的親密需求,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在這階段,孩子會非常自然地尋求親親抱抱等親密接觸。只有在養育者持續無回應的情況下,例如孩子想要喝奶,即便哭得撕心裂肺,父母也置之不理;或者孩子想要玩、想要陪伴時,父母嫌麻煩乾脆走開,孩子才會感受到被拋棄、被孤立的恐懼。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逐漸壓抑自己的親密需求。

因此,許多長大後表現得冷漠、遇事獨自承擔、從不聯繫家人、對父母毫無思念之情的人,很可能並非真的冷漠,而是害怕暴露自己的柔軟一面後,仍會遭受小時候那種漠視。於是,他們只能將自己的情感隔離起來。久而久之,大腦適應性地發展出過度麻木的狀態,喪失辨識情緒、表達需求、自我同理心、共感他人的能力。這些反應疊加在一起,使他們在親密關係中更容易發展為迴避型依戀。

冷漠與親密關係的矛盾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靠近你時,尤其是焦慮型依附者主動靠近你時,你會很容易感受到一種內在矛盾。一方面,本能的親密需求促使你在面對別人的主動靠近時,不自覺地尋求心理補償;但另一方面,由於內心的被拋棄恐懼,即使你們之間沒有大的矛盾,對方也沒有改變最初的熱情,當你意識到自己快要信任對方時,會不自覺地尋找理由否定這段感情。有時表現為災難化思維,因為對方偶爾的冷淡,就覺得對方遲早會離開;有時表現為需求轉移,明明很需要對方的理解,卻說服自己感情不重要,只要把事業做好就好。

冷漠的保護與突破

不可否認,這種冷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護了你不被傷害,但無意識的壓抑和拒絕會讓負面情緒持續堆積,無助的被拋棄恐懼也會一直存在。這不是讓你馬上試著信任別人,而是先與內在的自我建立連結,試著看見真實的自己:此刻的感受是什麼?我有什麼需求?可不可以先嘗試自我滿足?

當你確信,無論別人如何對待你,你都會對自己保持真誠、接納和傾聽,允許自己主動索取,也允許自己主動給予;當你既能愛人,也有不合適就離開的權利,真正的安全感才會在這樣的人格靈活性下開始萌發。

下一篇文章

經常幻想被愛,本質是一種壓抑的情感創傷

Newsletter

掌握健康生活,從這裡開始

從健康飲食到運動計劃,從護膚技巧到心理調適,我們每週為您精選最實用的內容,幫助您輕鬆解決健康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我們尊重您的隱私,承諾不會向您發送垃圾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