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內向者如何防禦親密關係中的傷害?

Peter Zhao
Peter Zhao

內向者和外向者最主要的區別在於,他們無法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交往來補充自己的精力資源。對他們而言,僅僅是聊天說話這樣簡單的動作,就已經是很大的消耗了。因此,他們不像外向者那樣,可以在受到傷害的一瞬間就表達憤怒或不滿,而是會下意識地對自己的反應進行反思,思考自己為什麼會有情緒,為什麼會受到影響。

內向者

用精神分析的概念來解釋,外向者的攻擊性更容易對外,而內向者的攻擊性更容易對內。這意味著,相比于外向者,內向者更容易適應傷害,並對傷害感到麻木。久而久之,他們可能會在親密關係中被另一半強行改造,變成無底線忍受和退讓的討好型人格。尤其是在原生家庭中,如果內向者曾被父母自私對待,從未感受過鼓勵和支持,這種傾向會更加明顯。

例如,一家人去遊樂園玩時,他提出想坐過山車,但由於過山車比旋轉木馬更貴,父母為了省錢,不僅拒絕了他的請求,還批評他虛榮、不懂得體諒父母。類似的經歷多了之後,他會逐漸產生一種認知:我不配得到愛和滿足。為了減少受傷的可能性,他會習慣性地認同父母,提前為父母考慮,並將這種習慣內化為自己的防禦機制。

父母批評

進入親密關係後,他們可能會自然而然地認為,伴侶出於自私或利益維護而做出的傷害行為是正常的,是可以接受的。比如,對方答應準備的驚喜最終沒有兌現,或者要求他放棄工作照顧家庭。儘管最初會感到不舒服,但他最終還是會選擇順從。這種適應本質上是他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通過討好避免更可怕的被拋棄創傷。

然而,愛情本質上也是一場博弈,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不懂得主動進攻和自我維護的創傷型內向者,往往愛得更深,也犧牲得更多。那麼,內向者應該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和現有資源,來防禦親密關係中的傷害呢?

第一步:強化和維護自己的感受

內向者因為與自己相處的時間更多,通常思考得更細膩,能夠覺察到人與人之間微妙的化學反應。這些感受或直覺往往更準確,但也很容易被對方的一句話動搖,或者被岔開話題。正如一句話所說:“我們能被外界動搖的部分,往往也是我們內在不夠堅定的部分。”

與其費勁在口頭上與對方爭個高低,不如先學會重視自己的感受。當感覺不對勁的一瞬間,嘗試停下來,反覆品味,並將感受寫下來。這種方式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緒,並增強內在的堅定感。

第二步:拒絕被安排,拒絕被決定

無論是多小的事情,只要它與你自身有關,都不要因為懶得費心或懶得計較而把決定權交給別人。真正能影響你人生走向的,並不是你停留在腦海中的遠大目標,而是每一個微小的習慣。

例如,到了一個陌生的餐館,你是自己看菜單點菜,還是讓對方決定?買一件新衣服時,你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選,還是迎合別人的審美?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實際上可能決定了你在人生重大決策的路口,是自我選擇,還是被迫退讓。

第三步:嘗試做一些創造性的工作

在我接觸的個案中,許多內向者會因為自己個性中的木訥、社交恐懼、敏感或多思而感到自卑,甚至認為這是自己工作失敗、愛情失敗的根源。然而,我想說的是,社會雖然看起來百花齊放,但實際上還沒有進化到能夠給每個個性迥異的人都提供一個舒服又靈活的發展空間。成功的主流依然屬於敢說敢做敢拼的那部分外向者。

但這並不意味著內向者就沒有獲得成功的通道,也不代表內向者只能在親密關係中處於依附地位。只是內向者需要更長時間的探索和沉澱,走出屬於自己的成就通道。例如,把木訥變成專注,把思考變成創造。當你能夠在更廣闊的人生維度裡發展出自尊以及自我實現,這將成為你輕鬆處理感情的最大底氣。

總結來說,內向者並非注定要在親密關係中處於劣勢。通過強化感受、堅持自我選擇,以及發揮創造力,他們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在關係中找到平衡,並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下一篇文章

經常幻想被愛,本質是一種壓抑的情感創傷

Newsletter

掌握健康生活,從這裡開始

從健康飲食到運動計劃,從護膚技巧到心理調適,我們每週為您精選最實用的內容,幫助您輕鬆解決健康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我們尊重您的隱私,承諾不會向您發送垃圾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