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主要講兩個概念:姿勢性長高和骨性長高。
姿勢性長高
我們先來說姿勢性長高。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一個傳言:吊單槓和伸展可以讓人長高,這是真的嗎?我們實驗一下便知。首先,我需要量一下拉伸之前的身高,175公分。接下來,我們進行吊單槓在內的五個拉伸動作,每個動作一分鐘,然後測量一下拉伸之後的身高,居然瞬間達到了177.3厘米。

這個前後對比的結果就像魔法一樣,但原理還挺簡單的。一方面,這種懸吊訓練可以釋放椎間盤的壓力,幫助脊椎延長;另一方面,伸展動作可以透過改善體態,讓身高得到一點增長。我們可以把這套動作當作一個技能,五分鐘施法前搖召喚2公分身高。而且好的體態不僅可以增高2厘米,還可以讓我們的氣場看起來直逼2公尺。例如武術選手、運動選手、軍人那種挺拔的姿勢和英武之氣,反正我非常羨慕,就是一個字──帥。
如果家裡沒有單槓,可以踮起腳尖,用力向上伸展,來回走上一兩分鐘,也可以起到類似的效果。
骨性長高
接下來說說骨性增高。其實,姿勢增高的餘裕並不大,也就2到3公分的樣子。要讓身高達到6公分、10公分這樣的成長,就必須靠骨頭本身的變長。下圖是一張身高標準表,各位讀者可以依照自己的年齡查看身高達標了沒有。
生長板與骨齡的關係
簡單科普一下:在骨頭的兩端,尤其是腿骨這樣的長骨幹骺兩部分中間會有一層軟骨結構,叫生長板。生長板增加骨量,骨頭就會變長。例如到了18歲,想知道骨頭增長還有沒有餘裕,關鍵就在於生長板或骨骺線。有一種方法,能看出身高成長的餘裕。具體還有幾年,這個方法就是透過手部X光圖與標準骨齡圖譜對比,推測出生長板還能再長幾年。
因此,身高還能再長幾年這件事和日曆年齡關係不大,更重要的是和骨齡相關。有時候,日曆年齡會有很大的迷惑性。例如十二三歲的孩子剛好在青春突增期,相同日曆年齡的孩子,骨齡差異可能很大。我翻到一篇論文:13歲的男生,骨齡浮動範圍從9.9歲到17.0歲;11歲的女生,骨齡範圍從8.2歲到15.9歲,無論男女都差了七歲多。骨齡的差異就是發育程度的差異。這就是為什麼班上的孩子有的已經快長完了,有的還沒開始長。名義上是同齡人,但發育上可能差了半輩子。
身高成長的個別差異
這篇論文完美解釋了小學國中時有些本來很矮但後來長得很高,或是原本很高但後來不長了的現象。所以如果你還是十二三歲、十三四歲的年齡,千萬不要太為自己的身高感到焦慮。有一篇縱向追蹤研究的論文發現,13歲時的身高和17歲時的身高之間毫無關係。尤其是骨齡比較小、發育晚的人,你會發現身高到了後期都能追回來。
如何判斷身高餘裕
對於身高有一定要求的讀者,例如要考藝校、體校、當兵、運動員、飛行員等,如果身高不理想,可以去正規醫院花二三百元測一下骨齡。用骨齡比較身高,比用日曆年齡更可靠,更有參考意義。好了,我想大家都清楚瞭如何判斷自己的身高還有沒有餘量,那接下來也就不用焦慮了,對不對?像我這種三十多歲骺線已經閉合的,踏實調整體態,讓自己更挺拔一點。
運動促進骨性長高
如果是骺線還有餘裕的,接下來我們聊聊如何透過運動達到骨性長高。像吃好睡好這些,講了很多了。我在這裡總結了一張圖,大家可以截圖照做。今天我們主要分享如何運動。
運動促進身高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機械負荷的刺激。從局部來看,在運動時,肌肉產生的力量以及落地時的衝擊力可以讓血液向骨頭末端移動,促進生長板處的軟骨細胞分裂增殖,幫助長骨變長,身高自然就長高了。第二,從全身來看,運動會讓我們的心跳加速、血流量加快,促進生長激素以及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的高效釋放,進而幫助長高。因此,能夠讓骨骼承受應力並提高心率的運動,都是可以幫助增高的運動。
適合的運動類型
說到這裡,大家是不是先想到了跳繩、籃球這類跳躍運動呢?是的,跳躍運動的確能讓人長高,但不只是跳躍運動能讓人長高。例如跑步一步也是一米多甚至兩米,這也算跳吧,也能滿足應力和心率提升這兩個條件。像網球、乒乓球雖然沒有大跳,但它們有重複橫跳,同樣可以滿足這兩個條件。甚至像游泳這樣的運動,看似身體好像沒有什麼衝擊力,但肌肉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張力也足夠刺激血液向骨頭末端流動。因此,運動長高的關鍵不在於具體方式,而在於運動量。

研究表明,每週二到五次,每次達到55%到85%的最大心率,單次持續35到60分鐘的運動,無論是伸展、阻力、負重、跳躍或有氧運動(如HIIT),都能起到促進身高的效果。大家可以算算自己的長高運動量有沒有達標。
心率範圍
順便解釋一下,55%到85%的最大心率是什麼概念呢?這個範圍非常寬,差不多就是110的心率到170的心率。 110的心率差不多是快走或做廣播體操時的心率;170的心率則比800公尺體測時稍慢一點。而且研究表明,你並不需要恆定在某一個心率上,像籃球、足球、羽球這種心率浮動的運動也是可以的。
負重運動的誤解
在這裡請大家放寬心,負重運動不會把身高壓矮。國外的籃球運動員,如歐洲、美國、日本、韓國,從青少年時期就會增加一定比例的肌力訓練,完全不用擔心會被壓矮。舉重運動員身材矮,並不是因為運動改變了身體,而是運動員選材時專項對運動員的要求。身材矮一點,做工距離就短嘛,所以身高和訓練的因果關係不要搞混了。
重點是吃好、睡好、充足運動
好了,看到現在,如果你還是11到15歲,還處在青春突增期的範圍內,接下來這句話非常重要:要在保證運動量的同時,更要保證營養和睡眠,這對日常生活和運動絕對有益處。具體來說,無論課業壓力有多大,你有多愛玩,一定要確保充足的睡眠時長。這幾年是長身體的時候,不要以減肥為目的限制飲食。如果長期處於熱量缺口狀態,身體用來長高的能量和營養素也會缺乏。不少體校裡很多籃球、排球運動員在十二三歲、十五六歲時,一般運動量不會安排得特別大,教練反而會更注重營養和睡眠,來保證用於身高生長的營養物質和能量是絕對充足的。
所以看到這裡,大家應該要理解了:運動長高這件事,總結起來就是吃好、睡好、充足運動,其實很簡單。但具體實施起來要依照生長發育規律來安排。操作時步驟確實有些複雜,最後用一張圖總結不同年齡階段用什麼方式促長高。畫一個小重點:男生和女生的身高突增期還是有點小差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