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修行APP的迷思
近年來,隨著美麗修行APP的普及,人們對保養品成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這也導致一般人過度依賴APP對成分的判定。一看到某個保養品全是綠色標識,就覺得它安全好用;一旦看到橘色或紅色成分,就立刻否定這個產品。甚至有些廠商在設計或升級保養品時,會刻意避開那些在APP上顯示為非綠色的成分。
這就導致了什麼問題呢?舉個例子:有一種防腐劑C,在很低濃度下就能有效抑菌,達到防腐效果。但因為這種防腐劑在美麗修行上顯示為非綠色,廠家被迫換成綠色標誌的防腐劑D。然而,D要達到相同的防腐效果需要增加劑量,結果導致使用後過敏族群增加。

我的意思是,美修全綠並非不好,但不能完全以此作為評判標準。例如,水楊酸在美修上是黃色的,但它在油痘肌護理中的地位不可撼動。還有幾種化學防曬劑在美修上是紅色的,但如果不添加這些成分,就無法涵蓋某些波段,防曬性能就會下降。很多大牌產品都有這些成分,你用還是不用?總之,美修上的黃色、紅色只是特定成分的安全提醒,不能作為評價其好壞的唯一標準。
AI手段的行銷陷阱
最近刷短影片時,我發現AI換臉和特效現像已經非常普遍,而且逼真得令人驚訝。例如我最近刷《甄嬛傳》,突然看到甄嬛拿起槍開始突突突,把皇上崩了,華妃騎著摩托車揚長而去。現在,這種技術也被用到了護膚品行銷中,用來騙人。例如,原本鼻頭毛孔粗大、黑頭明顯,用了某款泥膜15分鐘後,皮膚變得細嫩無比。
我覺得稍微有點理智的人都會覺得這是假的,但確實容易被瞬間驚豔的效果吸引,不理智地下單。等發現被騙時,店鋪早已消失。商家收割完一波流量後,換個包裝、名字、帳號,再買一波流量,繼續收割。所以,對於那些明顯不切實際的保養品效果,大家一笑而過就好,千萬別上當。
牙膏方面我也曾經被騙過。有些廣告宣稱,原來的大黃牙刷完後立刻白得發光,還拿比色卡來對比效果。其實現在許多APP有美白特效,不管怎麼拍,牙齒都會顯得很白,但這顯然不符合實際。
“某某平替”
「某某平替」這個詞在國貨產品中很常見,通常對標某個大牌,想體現自己便宜又好用,讓消費者花更少的錢獲得差不多的效果。如果真的能做到這一點,對消費者來說是好事。但事實是,一個熱門產品可能有幾十個所謂的“平替”,每家都說自己是最好的平替。但實際上,許多產品只是摩擦流量,使用更廉價的原料、較差的工藝,上臉效果天差地別,還可能存在刺激和過敏的風險。所以,不要因為一句「某某平替」就以為撿了便宜。它可能只是做到了“平”,但根本“替”不了。
“某某提取物”

現在市面上絕大多數保養品中都能看到某某萃取物的身影,通常是植物類的,例如極北之地的雪蓮、幾千公尺深海洋裡的水藻、火山口的一片綠葉,還有一些聽起來名貴的藥材。但如果你百度一下,可能會發現這些東西在家門口隨處可見。其實,很多東西靠的是資訊差。商家將一些普通的東西稍加包裝,換個名字,立刻變得高大上,自然就有人買單。仔細一看,這些成分往往是微量添加,不能說完全沒用,但也不必過度追求。當然,有一些明確依據、檢測報告或醫藥背景的產品可能更可信一些。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幾個需要警惕的保養品行銷用語。我不是全盤否定這些說法,而是希望大家在看到這些詞彙時留個心眼,別聽風就是雨,包括我推薦的內容,也請大家結合自身情況思考是否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