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有幾個朋友,一起讀大學的時候,通宵玩遊戲也好,寫論文也好,第二天依然容光煥發、精神抖擻。但最近慢慢開始,只要稍微晚一點睡覺就會胸悶;如果熬夜趕工作,第二天必定會心慌,覺得心臟亂跳。
雖然這幾年確實都沒有鍛煉,但以前一口氣爬上鼓樓肯定不會喘,現在上班遲到,跑個百來米就氣喘吁籲。雖然不像是有什麼疾病,但我通常會告訴他們:這個年紀了,不妨去做一個全身體檢。
結果出來,或三尖瓣少量返流,或是左室舒張功能減低,又或是心電圖T波改變,更有甚者動脈裡出現了斑塊。他們都焦慮萬分,紛紛來問我他們這是不是生病了呀?我回答他們說:是!也不是!

衰老是自然規律
想想看,你的抬頭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你的白頭髮又是哪一年開始悄悄增多的?再看看那些孩子們,不施粉黛,皮膚依然嬌嫩。青春真是好啊!可是,為什麼我們能坦然接受抬頭紋、白髮和皮膚的鬆弛,卻對心臟、對身體整體的衰老耿耿於懷,把它們定義為疾病呢?
事實上,我們的心臟在20歲左右達到巔峰之後,便開始慢慢衰老,其他器官也在30到40歲之間逐漸走向下坡路。這是自然規律,無法抗拒。我們該做的不是去對抗這種規律,而是學會與它和諧共處。
衰老的身體訊號
你的胸悶、心慌,還有那些體檢結果,其實都在告訴你:你的身體開始老了,別再透支自己的身體了。所以,當你出現頸動脈斑塊、囊腫、良性結節、骨關節退化變化、心臟瓣膜輕度逆流時,其實都應該坦然面對。你不應該問自己是不是病了,而是應該問:“我真的愛惜自己的身體了嗎?如果我不愛惜,他憑什麼應該健康工作呢?”
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因此,合理飲食、適量運動、保持樂觀心態、戒菸限酒,是每個人都要努力做到的。這些措施對於延緩因年齡增長所致的器官功能減退一定是有益的。
陶淵明說:「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健康是一個人一生的必修課,希望大家學會與歲月和解,共賞人生美景。